搜索你感兴趣的问题
陷谷穴
平凡人生 2024-06-06 18:06:07
推荐回答
平凡人生 2024-06-07 10:05:00
陷谷穴 陷谷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陷谷穴位于人体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于内庭穴上2寸。

陷谷穴位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生理解剖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陷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坚韧,其形成的足背韧带的表面有足背(动脉)网,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和腓动脉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网并借跖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吻合。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在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间,穿经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以上诸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的内侧→第二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第2骨间背侧肌→收肌斜头。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陷谷穴的作用

附注:足阳明经所注为“输”,俞穴,属木。

特异性: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陷谷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穴位功效

陷谷穴有清热、利湿、泻火的作用。

陷谷穴有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的作用。

陷谷穴为足阳明胃经输穴,有健脾利湿、疏风通络之功。《金针梅花诗钞》陷谷条:“由来土陷能容水,水肿能教陷谷容。”该穴对水病有效,亦可参证。输送胃经气血。

主治疾病

陷谷穴的功效可治疗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热病、目赤肿痛。

陷谷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足背肿痛。

现又多用陷谷治疗球结膜炎、胃炎、肠炎等。

陷谷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足背肿痛等。

陷谷穴主治胃脘痛,肠鸣,腹痛,腹胀,腹水;面目水肿,目赤肿痛,上眼睑无力;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扭伤;

其它:肾炎,结膜炎,胸膜炎。

穴位配伍

陷谷穴配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治卒面肿。

陷谷穴配列缺穴、阴陵泉穴,治面目水肿。

陷谷穴配骨庭穴、太冲穴,治足跗肿。

陷谷穴配温溜穴、漏谷穴、复溜穴、阳纲穴,治肠鸣而痛。

陷谷穴配列缺穴,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面目臃肿。

陷谷穴配内庭穴、太冲穴,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足背。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陷谷穴解析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

2、胃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穴名解

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

凹者为陷。陷,自高而下也。谷,指两山间流水之道。经气自高处之冲阳而走向第2、第3跖趾关节如阱如谷之处,陷谷之名至为恰当。

陷谷为经穴名(xiàngǔ ST4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陷骨。属足阳明胃经。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别名:陷骨穴,出自《普济方》。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肿目痈,刺陷谷出血立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针灸资生经》:陷谷,主腹大满,喜噫。

大家都关注
有问题 @爱问
Powered by 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