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雨露
2024-11-04 10:07:16
陕北秧歌舞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 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传统大秧歌是扭完后停着唱,群众叫“敲起来钮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扭大秧歌领头者叫伞头,一手持伞;另一个舞者身挎一串铃,手拿佛尘,称之为马排子,走在伞头后面。锣鼓琐呐一响,伞头着带着秧歌队,在前开路,变化各种队形。最红火的要数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秧歌队进门要过彩门,对方秧歌来迎接。这时如两军对阵,一问一答,答对了方才接回村里。表演程序一般是伞头起唱,多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锣鼓间奏,群 众合唱最后一句。
在陕北,每年春节来到,“锣鼓一响,喉咙发痒”,人们就开始筹办娱乐活动,有的地方也叫“热闹”或“闹红火”。早年多是男扮女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在活动形式上,有大场秧歌、小场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狮舞”、“龙灯”、“水船”等。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