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前,考生出现忧虑和紧张的情绪大家似乎都能理解,考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往往也能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而得以解决,而一旦考完,就很少有人再想到考生的心理问题,考后心理辅导也成为了盲区,然而,这一“盲区”恰恰是最危险的。从考试结束到成绩公布,再到学生被录取前,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之时,家长、老师和社会切切不可忽视考生考后心理问题。
考后心理问题的出现无疑是考试压力的后续反应,在考试成绩乃至录取结果出来之前,考生心里都难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专家认为,在这一阶段,考生应该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压力,过度担忧或者过度放纵都不可取。
考生在长期的学业压力之后进行适当放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放纵则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一方面,过度放纵往往掩盖了考生内心的忧虑,使得考生的焦虑情绪无法真正排解。不少老师反映,有的考生在考后拒绝看标准答案,以此来逃避内心的恐惧不安。另一方面,考生过度沉溺于所谓的放松状态,如沉溺于网络游戏,夜以继日地看光碟等,这样往往在考生心理上形成空虚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对身心发展不利。专家建议考生在考试之后,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者出外旅游等进行放松。
大吃海玩型
一部分考试发挥比较平稳或者感觉特别良好的考生在考试结束后心情会比较愉悦,也很容易从紧张的气氛中摆脱出来。不过突然放松应该张弛有度,家长要关注考生身体,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沉湎于上网打游戏、看视频或者闷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卡拉OK包间等。考生过分放松自己,甚至通宵达旦地玩乐会伤身体。
脾气火爆型
一些考生考完后自我感觉不太好,往往会出现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考生家长要及时地用心去感受,并及时传达支持的信号。具体来说,对于发脾气、愿意倾诉的孩子不要否定其难过的情绪,要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现在的心情,理解孩子,倾听他的情绪。
家长在倾听过程中会听到孩子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这个时候要及时疏导,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对峙。最后要帮助孩子“想办法”,比如遇到最坏的结果怎么办,帮孩子找出3个以上的方法助其渡过难关,比如找朋友倾诉、旅游等。
抑郁不语型
一些考试发挥不理想的同学,容易情绪低落、灰心丧气,严重者甚至出现自闭症,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敢见人。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开导孩子。在孩子不愿多说的情况下,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用非言语的动作传递给孩子信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一如既往的关爱。同时,鼓励孩子去做喜欢的事,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陪着孩子做一些想做的事,释放情绪。比如与同学结伴郊游、做喜欢的体育活动、听喜欢的音乐会等。
生理上的保健主要是要注意科学饮食、劳逸结合,促使机体功能全面恢复。考生在考后要尽快恢复生活节律;积极参加旅游和其他有创意的活动,迅速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活动上来;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调整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