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感兴趣的问题
换位思考---生存的智慧
醒过来 2024-06-21 00:26:41
推荐回答
醒过来 2024-06-24 11:21:31
进行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思考,从而从对立的角色体验中纠正偏见,幡然醒悟。 因此,换位思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能消除偏见、构建和谐、助你成功。 德国有一户人家需要在城里租一栋新房子。他们一家三口。丈夫、妻子和一个五岁的孩子。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一幢出租的新房子。 于是丈夫敲开了房东的门,对房东说:“我们看了广告,想来租房子可以吗?” 房东仔细地打量了三位客人一番,然后非常有礼貌地对他们说:“实在对不起,我们的房子不打算租给有孩子的住户。” 丈夫、妻子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踌躇了半天,只好非常遗憾地离开了。 那个五岁的孩子,把一切看在眼里,走了没多远他又一个人跑了回来,并用那双小手敲开了房东的门。 门开了,房东又出来了。小孩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只有两位老人。” 房东一听孩子的话,笑了起来,他们本意是怕孩子吵,一看孩子如此懂事、会说话,就欣然同意地把房子出租给他们了。 换位思考打破了房东老人的角色局限,使他们自愿放弃了原来的成见。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座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生活得很痛苦;乙庙的和尚相处得十分融洽,生活得很快乐。于是甲庙的主持好奇地前去取经。 行至乙庙前,他看到一个和尚匆匆从外面走进来,刚进大门不慎摔倒了。正在拖地板的和尚见状赶紧跑过去,迅速扶起并连声自责:“都是我的错,地板拖得太湿了。”站在门口的一个和尚也紧跟着跑过来,歉意地说:“都怪我没有及时提醒。”被扶起的和尚则说:“还是怪我太粗心。”前来取经的主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未进乙庙就悄悄离去,从那以后,甲庙和尚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 宋代大儒朱熹说:“责人之心责已,怒已之心恕人”,换位思考使人际和谐,社会安定。 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共同从师于鬼谷先生。鬼谷先生年迈,想把生平所学,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兵书传给他们中的智能者。于是心生一计,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谁能把我从屋里骗到屋外,兵书就归谁。” 庞涓争先恐后,用尽三寸不烂之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未能把师傅骗到屋外去。 轮到孙膑用计了。他十分认真、又十分遗憾地说:“师兄比我聪明十倍,都没能把老师骗到屋外,我就更不行了。不过,如果老师在屋外,我在屋内,我一定能把老师骗到屋里来。” 老师一面说:“行,行,行,不管是从屋里骗到屋外,还是从屋外骗到屋内,都算数”;一面向屋外走去。当他跨出门时,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已被孙膑骗到了门外。 孙膑连声说:“徒儿该死,徒儿该死”,鬼谷笑着说:“兵者,诡道也,战场上是没有师徒之分的。”说着把书交给了孙膑,后来孙膑成了千古留名的军事家。 孙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知不觉中和老师换了位置,让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放松了戒备,中了孙膑的圈套。
大家都关注
有问题 @爱问
Powered by iask.com